原木桩打入深度的确定需综合地质条件、荷载要求及规范标准,通常遵循以下原则:
1. 地质条件分析:通过地质勘探明确土层分布,确定持力层位置。木桩需穿透软弱土层(如淤泥、回填土)到达承载力较高的持力层(如密实砂层、硬黏土或基岩)。地下水位较高时,需考虑木桩的防腐处理及水位变化对桩身稳定性的影响。
2. 荷载计算:根据上部结构荷载(静荷载、动荷载及风荷载等),计算单桩竖向承载力。木桩承载力与直径、材质及入土深度相关,通常采用静力触探试验或标准贯入试验数据,结合《建筑桩基技术规范》公式(如静力平衡法)确定小入土深度。
3. 规范要求:依据《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》(GB 50007)及地方标准,木桩入土深度一般需满足:①桩端进入持力层≥1.5倍桩径;②总长度≥4m以防止浅层滑移;③冻土地区需穿透冻深线以下0.5m。
4. 环境因素:在河道、边坡等场景中,需增加10%-20%深度余量以抵抗水流冲刷或土体侧压力。木桩间距较密时,群桩效应可能降低单桩承载力,需适当加深。
5. 施工验证:通过试桩进行静载试验或高应变动力检测,验证设计深度是否满足承载力要求。施工中若遇地质异常(如孤石、空洞),需动态调整桩长。
典型流程:地质勘探→荷载计算→初步设计桩长→试桩检测→优化调整。例如,在软土地区建造临时围堰,Φ200松木桩常需打入6-8m,端部进入密实砂层≥0.3m。终深度需确保桩顶沉降量<10mm,侧向位移<桩径的5%。